欢迎您访问:通渭纪检监察网! 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墨乡清风 > 正文
【翰墨飘香】陇右真儒李南晖
更新时间:2018-08-08 12:18:30  |  来源:通渭纪检监察网  |  点击次数:10780次

李南晖(1709-1784),字仲晦,号青峰,又号西海云樵,通渭平襄镇人。周易学家、儒学家、善医学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。雍正十三年(1735)乙卯科举人,五十六岁任四川威远知县,七十岁时引疾卸职,回归故里。乾隆四十九年(1784)五月十二日在石峰堡事变中被杀害,时年七十五岁。乾隆帝颁旨按知府礼葬,追封为太仆寺正卿,入昭忠祠,国史馆立传,并饬令有关省县列人“乡贤”。李南晖为陇右真儒,著名学者,著作《读易观象惺惺录》十六卷、《读易观象图说》二卷、《太极图说》二卷、《周易原始》一卷、《天水答问》一卷、《羲皇易象》二卷、《羲皇易象新补》二卷,《慎思录》十二卷,其中两卷载《清史稿·艺文志》。潜心于《易经》研究著述的同时,在不为世人重视的兽医方面,也有独到研究与重要贡献,专著《活兽慈舟》是继《元亨疗马集》之后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中善医古籍之一,已为全国高校专业教材。

李南晖草书《晚过嘉定江》拓片

纸本,75×30厘米

释文:再到凌云渡,连江夜气迷。相看新月出,依旧野云低。渔火随流转,市灯逼岸齐。入城时已暮,樽酒正堪携

款识:丙申冬,李南晖


李南晖楷书《昭化纪梦寄阮牧滋德诗以代书一十四韵》拓片

纸本,75×30厘米

释文:我宿昭化夜,梦到阮子宅。阮子执余手,对余明愫积。自言相违离,未越数晨夕。如何此中肠,无以宽肝膈。肝膈靡不同,忽作远行客。远行岂不愚,株守岂不怿。浮云澹高空,尊酒近前席。数品蔬与修,两言古与昔。牖外有仆夫,私怀语藉藉。羡彼金谷人,谈笑殊行迹。二公一何迁,相见说典籍。余顾谓仆夫,若言我所惜。注雨来剑阁,屋瓦声如拆。披衣起彷徨,坐看晓天碧

款识:丁酉暮春,渭城李南晖稿


相比学术成就越来越受到推崇,其深厚的书法造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。据石刻《慎思录》自题云:“石刻《慎思录》,非法书也,余素不善书……遂摘吾《慎思录》中语,亲笔笔诸石,使长安石工,镌有百八十八块,作八册,非敢遗留后学也,然使后之学于斯堂者,或循墙而观之,有所取资。”虽自云不善书,刻石的目的也不是以书法法帖来用的。但身为“关西师表”巩建丰,名学者、书怯家王希旦的得意弟子,岂是真“不善书”,光绪年间陕甘总督杨昌浚在看到墨拓本时曾云“予取而读之,字体笔法,仿佛阁帖”。所谓阁帖者,即《淳化阁帖》,为北宋淳化三年(992年),太宗赵灵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,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,名(淳化阁帖》。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。收录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,包括帝王、名臣和著名书法家等一-百零三人的四百二十篇作品,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“丛帖始祖”,历来是书法学习的经典。杨昌浚以阁帖视之,不是美言随便所说,而是很准确的。

乾隆三十年(1765)至四十四年(1779),李南晖宰威远知县十四载,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书法石刻。以光绪《威远县志》所载:《慎思录石刻碑》《慎思堂铭碑》《诗碑》《跋邵诗碑》《图报碑》《修书院碑》《置学田碑》等,计217通(块),楷、行、草书体多样,书法精美。原刻石大部分已毁或埋于地下,只有少量诗碑拓片流传于世。草书《晚过嘉定江》取法张芝、张旭,结字隽美,章法严谨,行间布局疏密呼应,错落有致,刚柔相济,浑然一体;楷书《昭化纪梦寄阮牧滋德诗以代书一十四韵)以颜真卿为根基,笔画丰腴雄浑,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,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。其书法观,在他的《书历代书法后》《书颜真卿麻姑帖后》中略有表述,“道气尊严”、“圭角稜介”、“山立岳峙”般的“大人君子”之风骨,正是其毕生所追求的书格与人格。李南晖为守城而城破被杀,结局与当年颜真卿惊人相似,同为一代忠烈,岂能说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!

李南晖行书《论书》立轴绫本,160×50厘米

释文:南人郑板桥。书法名甚,嗓于京师。余观其命笔,真如残云古道,破铜折钗,或若横秋老树,出墙奇花,未可名状也

款识:延翁老姑丈先生正,弟奉南晖书


李南晖不仅在节法创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,更为难得的是,治学临帖之余,留下了对书法的认识与感悟,今所能读到的不多,故显得尤为珍贵。《书颜真卿麻姑帖后》曰:

之有气骨者,圭角稜介,耿然内具,凡立节义为文章,五官百体,每森森有不可犯之色,其寄诸书亦然。真卿。唐之名臣,兄弟皆著于时,后以羁贼不屈,遂为一代忠烈。鸣呼,伟战!世所传诸帖,大小不齐,无不方正严整,类如其为人。《麻姑山碑记》,其楷书之最小者,余素重其气节,故嗜颜帖较他名家书颇甚,然余窃憾其山立岳峙之笔,不得之箴铭笔阵中,而偶传于荒唐之仙坛也。

《书历代书法后》曰:

书各有品:古者、雅者、健者、秀者、清润者、圆洁者、奔放者、端凝者、肥而骨者、瘦而神者、奇肆而雄者、幽折而韵者。伟则如大人君子,道气尊严;变则如风虎云龙,蟠踞特异。聚精神,见性情。高兴放旷,沉心潜举。余于字学,固有取矣。汉唐晋宋以来,钟卫诸王,颜柳褚虞,苏黄米蔡诸人,体各不同。其人品之令人可慕,或过于其书,世宝其书,遂埋其品。是以古人之以书传者,其品多以书掩,不知古人之书令人可宝,正不在书也。元如子昂,工于书画小品,然身为赵宋宗室,忽而北面王庭。说往事者,览其书,衡其品,可谓长太息矣。夫士学于穷居,出则达道。点画形声,足记姓名可矣。连年累岁,苦精费力,以此博身后名何为耶?然吾闻之明道程先生曰:“余尝作字时甚敬,非欲字好,即此是学。读书暇时,取古名人书拓而玩焉,使吾心不外驰,且以思其人之品,有未可以书掩者。不然,阿满之书,工于照烈,何以朱紫阳耻之”。

李南晖行草《自京回任纪入境一十八韵》拓片

纸本,150×75厘米

释文:寒风伏野草,暖凤生春阳。纡绶回金阙,再莅严陵疆。严陵我所治,十载余星霜。锦城一去住,大都复翱翔。父老交叹息,儿童互相望。眷言缁车还,庶几饥渴忘。我行未入境,夹道肃壶浆。邻民数十人,罗拜动连庄。遥遥旌旆来,林林满路旁。邸舍争盈溢,旅宿坐檐廊。隔日越阡陌,衣冠每成行。几上陈孟水,壁悬明镜朗。长者前致辞,少者喜洋洋。递城三十里,流应睫不遑。衢巷多歌讴,吹鼓自倾觞。晚衙夜初寂,更筹已有常。是夕犬不嗥,静对灯烛光。民情我所悉,深怀结惭惶

款识:乾隆四十二年冬十月,渭城李南晖并书


李南晖行草《闲中检点》中堂

纸本,180 × 110厘米

释文:闲中检点生平事,静里思量日所为。常把一心行正道,自然天地不相亏

款识:乾隆三十六年,仲晦父书


李南晖行楷《余每见》小品

纸本,15×13厘米

释文:余每见深山大壑,白云往复其中。未尝不正襟眄视,凝盻相对者久之。人问其故,吾亦不能相与言也。晖书。晋王子猷徽之居山阴,夜雪初霁,月色清朗,四望皓然。忽忆戴逵,逵时剡溪,便乘小舟诣之,造门不前而返。人问其故,曰:乘兴而来,兴尽而还,何必见安道邪?其生平高致,大都如此

款识:戊午秋日,镜池学生中林晖书于峙碧草堂


两则书记,首先强调的是书品与人品,其学颜书是因为其书“方正严整,类如其为人”之故。后人珍贵如钟、卫、王、颜、柳、褚、虞、苏、黄、米、蔡、诸人之书,是因为仰慕他们的人品气节,赵孟頫虽然书画俱佳,但作为赵宋宗室,向元称臣,是令人非常惋惜的。曹操的书法水平要比刘备高,而朱熹却贬斥看不起。学习书法,能记姓名就行了,连年累月,苦费精力,以此博得身后大名也没大用。宋代大儒程颢说过,他写字时非常慎重,不只是为了字好,是在修炼做人,看名人书法,是以书法约束自己,从书法联想到其人品行。在李南晖的观念中,书法是道德学问的余事。虽为小道,但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品德,这与传统的中国士大夫思想是一致的。

墨迹《行楷论书轴》,所论为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郑板桥(1693—1765)的书法。郑生于康照三十二年(1693),长李南晖十六岁。当李南晖五十六岁始出任四川威远知县时,郑板桥已经去世了。据嘉庆《威远县志》记载,在平定金川战役中,李南晖前后两次督办军粮,因功绩卓著,于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至四十二年十月(1776—1777),奉调赴省办理报销,并由大学生阿桂举荐,赴京参加了“平定金川战役”庆功会,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召见,返回任上时作《自京回任纪人境一十八韵》。《行楷论书轴》与此作风格相近却有所不同,应是在京城见到郑板桥书法时有感所作,书中诸体杂柔,加人兰竹笔意,写来大小不一,歪斜不整,颇有郑板桥“六分半书”笔意。作为一个正统文人、大儒,在看到以狂怪著称之人的书作时,对其人神的笔法发出“出墙奇花不可名状也”的赞叹而有意模拟之,正好说明了李南晖艺术思想的宽博与众取兼收的包容。

大字行草自书诗中堂,用“震撼”二字形容此作,并不为过。在六尺整纸上书七绝一首,字小者十几厘米,大者径四十厘米。大字格局,非胸罗万象,吞吐八荒者不能为之。整幅作品笔法老健厚重,线条遒劲,天骨开张,气势宏伟,叹为观止。

小字行楷墨迹,时年为乾隆三年(1738)李南晖三十岁,是目前所见其最年轻时的作品。前面行书随意灵动,后面小楷,点画精微。所书内容前段与晋陶渊明《饮酒》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相仿佛;后段书《世说新语 · 任诞),文字与原文虽有出入,似更为简约。以王子猷潇洒不羁的性情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,表达自己向往山林的情怀高致。

李南晖《寸心千古》印钤


李南晖亦能篆刻,其日常所用印尚不知为何人所刻,所见“寸心千古”一印,更斋(生平不详)跋云:“昔读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二句,常谓文章当上信千古,下信千古,且不独文章然也,凡修身立命,绍往开来,亦皆以千古为期耳,然千古远矣,孰得孰失,谁知之而谁信之,则问诸寸心也可。青翁髦而好学,手不释笔,因篆寸心千古之章以备典签,更斋璜跋。”李南晖号青峰,时人尊称青翁。可知是李南晖老年时为用于“典签”(府州部内论事,前叙所论事,后书某官某签)而刻。今看来虽不及其书法造诣之深,但也可见李南晖者而好学,在书法篆刻上全面学习探索的精神。

李南晖遭逢遇害于“石峰堡事变”,是乾隆时震惊朝野大事。当时乾隆帝震怒,下旨要不惜一切代价剿灭事变首领田五等人。对处理此事不力陕甘总督李侍尧免职论斩,陕西固原提督刚塔谪戍伊犁,知县王慺斩首。而对与城同归于尽的李南晖颁旨按知府礼葬,追封为太仆寺正卿;典史温模赏以知县衔。此事也引起其他士大夫、文人的关注,大书法家伊秉绶,因赞颂温模忠义而作通渭城歌,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墨迹。伊秉绶(1754—1815),字祖似,号墨卿,福建汀洲人。乾隆三十四年进士,历官扬州知府等。隶书超绝古格,在清季书坛独树一帜而为后人瞩目;行楷发源于山阴、平原,兼收博取,自抒新意,自成一格。伊秉绶为赞扬温模而作此,兼及李南晖,是目前所知最早有关通渭“石峰堡事变”的诗文墨迹,而且出自同时代大家之手,既是珍贵的文献史料,又为非常精美的书法作品,实为难得。

伊秉绶行楷《通渭城歌》

纸本,尺寸不详

释文:通渭城歌。乾隆甲辰年,逆回田五等聚石峰堡,犯通渭城。典史温君名模,字孙朗,率民登陴,固守七昼夜。知县王樓闭匿,且坚不开仓。守者病不能兴,城陷君殉焉,绅李南晖(等)率子侄巷战死。事闻,获卹如例(子荫知县),王樓伏诛。君广东长乐县人,伊初秀才之从祖,秀才出示家传,遂赋之。搀枪宵烛石峰堡,坚壁待之师易老。黑云压城城不摧,孤军刁斗轰如雷。求援宁憾浮屠矢,饷士先需太仓米。盗臣不恤庚癸呼,雀罗力竭鼓声死。一尉心肝奉我皇,城存与存亡与亡。义激巷战各奋勇,为颜常山张雎阳。须臾扫尽萧关道,劲草终回太阳照。人心归即边城完,天语褒将丛祠报。与君追悼几何在,长星落木高秋天。人生忠义千秋事,莫负梧溪手一编(梧溪秀才读书处)


康乾时期书坛笼罩在赵孟頫、董其昌秀美妍丽的书风之下,李南晖的楷书基于颜真卿,又能融以行草笔法,厚重之余不失灵动。书法史上有清朝无草书的说法,王铎、傅山等都是明末人,李南晖的草书比之同时代书法大家,似还未见有出其右者,可惜职轻身微,又偏居陇蜀一隅,其书名遂不彰,岂不憾哉!

李南晖可谓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,政治、教育、思想、哲学、医学、文学、书法、篆刻等无所不通,造诣深厚。其生也正气凛然,其死也懒慨悲壮。古人所谓三不朽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,李南晖当之无愧矣。


敬请关注
关注襄郡清风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惠农资金
下载惠农资金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