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:通渭纪检监察网! 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廉政文化 > 正文
俚语释"贪"
更新时间:2017-07-17 15:29:34  |  来源:通渭纪检监察网  |  点击次数:1972次

中华五千年,先人们创造了大量民谣、谚语和俚语,由于其来自民间,生动形象、通俗俏皮、幽默谐谑各具或兼而有之,不仅浅显易懂,更能让你在心悦诚服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。

比如说一个人“贪”,丝毫不用沾汉语拼音“tan”的边儿,而将其形象化为“见钱不要命,钻头不顾腚”“吃着碗里,瞧着锅里”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。你看,这些俚语半个“贪”字也没有,却把贪心的膨胀过程刻画了个丰丰满满、足足实实。

但,贪是有代价的,“贪婪之心,祸水之根”的内在联系告诉人们:所贪之财,从来都不白给。这就有了警示“贪之险”的民谣,据说最早是汉代的一首古诗:“甘瓜抱苦蒂,美枣生荆棘。利旁有倚刀,贪人还自贼。”有实例为证:李斯贪私,腰斩咸阳;赵高贪权,作刀下鬼;和珅贪财,遗臭万年……一个个官场之蠹,最终都为载舟之水所淹没!

这就要问了,既然利与害相生相伴,又有“私欲无止生贪心,贪得无厌招祸殃”的“贪之害”一说,那为何“人见利而不见害,鱼见食而不见钩”?揭示“贪之昏”的谣谚俚语又告诉大家:“人人都明理,但怕为自己。”道理再好,一旦轮到自己头上,也许就利令智昏了。这就又回到了人的贪心上。杨子才先生所作《和珅》一诗有云:“世间百病药可消,惟有贪心治不好。”这启示人们,反贪防腐,既要靠官员道德自律的内因,也要靠好的制度,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外因。

贪心不足、私欲膨胀易蹈袭“欲、贪、祸”的陷阱,故谣谚俚语有节制贪欲的“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”的“贪之节”劝导,更有人用行为语言予以诠释。春秋时宋国有个贤臣叫乐喜,以“不贪为宝”。有人获得一块美玉,思虑再三决定献给乐喜,被乐喜辞绝。献玉者以为乐喜是怕宝玉有假而受蒙骗,便强调说:“已请治玉行家做过鉴定,确是稀世美玉。”乐喜说:“我以不贪婪的品行为宝,你以美玉为宝。我若接受了你的美玉,咱们双方都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。”谣谚俚语中不仅有“贪之节”的劝导,接下来还有“身后有余忘缩手,眼前无路想回头”的“贪之诫”警示——即使所聚财富多得发霉,敛财的手还是停不下来,直至泥足深陷,想回头才发现已经无路——《红楼梦》中智通寺的这副对联,就是对贪得无厌者的棒喝。

你看,围绕一个“贪”字,谣谚俚语给了一个全程诠释。如此这般,既丝丝入扣,鞭辟入里,又活灵活现、惊人魂魄、耐人寻味!

按照传统习俗,凡红白喜事、年来节到,正是“贪”字被五花八门展开来集中诠释的火爆时刻。故对戒“贪”来说,度“日”就是历险,过节就是“过关”,年节也是“年关”。但也不必如临大敌,长鸣“贪之警”,自会安然“过五关”,避免“走麦城”。(于文岗)


敬请关注
关注襄郡清风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惠农资金
下载惠农资金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