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:通渭纪检监察网! 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墨乡清风 > 正文
书城孤士李灼
更新时间:2018-09-05 17:27:22  |  来源:通渭纪检监察网  |  点击次数:89437次

碧玉镇东南的牛谷河畔,有一个山明水秀的小村庄小河子。清同治九年(1870),这个小村庄出了一位举人,他就是李灼。

李灼,字华卿,号韫山,生于清道光十一年(1831)正月二十四日。父亲忠厚老实,母亲非常善良,生有五子,李灼是老四。

李灼自小酷爱读书,“老而益笃”。同治初,陇中一带兵荒马乱,为躲避兵乱,小河子百姓都躲在村上一座堡子里。乱兵到后攻打堡子,大家惶恐不安,惟有李灼拿着书本高声朗读。大家问他,这样的情况你还有心读书吗?李灼起身谢了大家,说有时间而不读书,这无益于自己啊。说罢,坐下来继续朗读。平日间,他也几乎是天天守在家中,“闭户读书”,吃饭时也拿着经史文集,有时候,“以饼濡墨食而不知也”。读上一阵子,便铺开纸张照书本抄写起来。村中发生了什么事,他也全然不知道。朋友、邻居看着他的样子,都在悄悄地嗤笑他。但是,有关学问和知识方面的事来请教他,他不厌其烦地讲给他们听,引经据典,都没有纰漏。有书文方面的事有求于他,他从来不会拒绝,也从不要求感谢他。因此,大家还是十分喜欢和他结交。

有一次,通渭县城一位乡绅的父亲去世,邀请四方一些读书人作悼文,李灼也应邀前往。但是,仆人看他衣衫不整,举止邋遢,便把他安置在偏房里。等大家将各自写好的文章交给乡绅,乡绅独对李灼的文笔欣赏不已,连连说道:“李老爷文,情真意切,为文之最!”急于拜见时,李灼已经走了。乡绅派人赶上李灼,再次邀至家中,李灼说自己衣衫破旧,你家有没有针啊?看着乡绅不解的眼色,李灼开口戏道:“针,针,针,走遍天下惟你能;眼睛长在屁股上,只认衣裳不认人。”乡绅尴尬不已,这件事却传了开来。

不修边幅,又“不晓习俗”的李灼,还是一位有名的大孝子。母亲去世,他在母亲坟园旁搭起茅房,守孝三年,日不间断。有一天突发暴雨,牛谷河水骤涨,浊浪滚滚。村里人纷纷劝他不要去了,他执意趟水前往。行不几步,河水突然平缓起来,大家无不惊奇,都说是李灼的孝心感动了天地。

李灼快40岁时,才中了举人。中举后,他连续三次赴京参加会试,“不售”,消耗了他十来年的光阴,直到年近六旬,他被选授为静宁州学正。在静宁好多年,他恪尽职守,执行学规,考校训导,教育生员勤学上进,以不俗的成绩迁升平凉府教授。道光十一年(1831)九月二十四日,李灼卒于任上,年不到69岁。李灼死后,因“俊贫”几乎“不能殓”,只有“积书在焉”。次年,李灼迁葬于家乡小河子祖茔。多年后,邻乡襄南镇的光绪举人,曾任宁夏府教授的学者杨泰仍发出感叹:“华卿公笃学、笃行、笃孝,近世士大夫罕有。”

李灼曾手抄经史文集20余种,也著有文集诗选若干卷付梓。长期不懈地缮写文典,锤炼和造就了李灼的书法艺术。他的墨迹起伏峰杪,行气贯通,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使他堪称一流的书法大家。虽然他的墨迹存世无几,却如一道亮光闪动在通渭书画的历史上。

敬请关注
关注襄郡清风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惠农资金
下载惠农资金APP